安康市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08°00′58″~110°12′,北緯31°42′24″~33°50′34″之間,東與湖北省十堰市接壤,東南與湖北省十堰市毗鄰,南接重慶市,西南與重慶市、四川省達州市相接,西與漢中市相連,西北與漢中市、西安市為鄰,北與西安市接壤,東北與商洛市毗連,區域面積23500平方千米。
安康市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于秦嶺地槽褶皺系南部和揚子準地臺北部漢南古陸的東北緣,分別由東西走向的秦嶺地槽褶皺帶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復合交接組成。具南北銜接,東西過渡的特點。
安康市以漢江為界,分為兩大地域,北為秦嶺地區,南為大巴山地區,以漢水—池河—月河—漢水為秦嶺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
安康市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濕潤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其特點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多雨多有伏旱,春暖干燥,秋涼濕潤并多連陰雨。
安康市有什么歷史文化?
漢調二黃
漢調二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于安康市,劇種歷史悠久,因它是在安康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所發現劇目已達1200多個(已抄錄成冊本戲517個,折子戲420個),加各地各派總數約2000余本、折。代表性劇目有《煉石補天》《子圉觀魚》《進妹喜》《曹劌論戰》《黑逼宮》《西鄉擂》《麥里藏金》等。
紫陽民歌
紫陽民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于安康市紫陽縣,有獨特的地域特征和藝術特點,歷史悠久、傳承廣泛,曲藏量豐富,所發現曲目總數已達5028首,編印成冊的有828首,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對門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
弦子腔
弦子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于安康市平利縣。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民間“蓮花落”藝人李敬模、李增模兄弟倆,在原有“蓮花落”皮影戲的基礎上,首創用專制弦胡伴奏演唱,改“蓮花落”為小牙子板摻花子擊打拍節,每個唱段融入本地山歌調子和勞動號子,作為“喊腔”結尾落拍,故名“弦子腔”。弦子戲聲調以平利地方語音為基礎,音樂屬板腔體,唱腔音樂中的民間說唱特色,每段唱腔末尾必接“丟腔干白”和“喊腔號子”,樂器中專用弦胡伴奏和小牙子摻花擊打拍節,都是弦子戲有別于其他劇種的獨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