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尕山是怎樣的景區?
拉尕山位于甘肅省舟曲縣立節鎮東南部的白龍江南岸,距離345國道16公里。
拉尕山自然景色優美,擁有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同時是舟曲藏鄉很重要的藏傳佛教聚集地。
拉尕山位于白龍江上游舟曲縣城以西50多公里處的立節鄉,主景區海拔約2100—2800米,面積約25.71平方公里。整個景區從地理地貌、生態、水庫、人文等方面分為六大特色。這里地形高差懸殊,原始植物豐富,隱藏著幽靜奇絕的生態景觀。
拉尕山峰巔草地如茵,松林環抱,灌木茂密。極目遠眺,千山萬壑盡收眼底。春夏時節,山花爛漫;秋季,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冬季,山舞銀蛇,雪峰、幽谷、松林又是一番景象。
拉尕山除了自然景色優美,還有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藏族服飾光彩奪目、珠搖環佩;格調迥異的藏族羅羅舞、擺陣舞后馬鈴舞,尤其是朵迪舞舒展歡快,已成為舟曲的“縣舞”。
拉尕山景區內有什么景觀?
占單寺——位于立節鄉占單村(又名杰迪村)古寺,距舟曲縣城33公里。初建于后唐。明清時期維修和擴建,是白龍江沿岸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重要寺院。寺院占地300平方米,內存《大藏經》、《般若經》、各種唐卡、法舞服裝和面具。神話壁畫琳瑯滿目。有40厘米高的銅鑄宗喀巴佛像三尊。每年正月,四、六、九、十、臘月均有佛事活動,對外開放。“占單”藏語 “杰迪”,是姑娘敬茶獻花之意,相傳此地村民曾迎接過格薩爾王的東征降魔將士。
拉尕山門——木質桁架三角結構,距“長虹臥波”大橋2.4公里。前有一巨大古櫟樹體向下彎曲成門洞。外型高9.5米,底跨13.4米,進深3跨共8.5米,為進拉尕溝之咽喉。相傳,此處有一巨石,堵塞溪流,泄洪不暢。格薩爾王來此地后,用劍辟開巨石,踢入江中,有一較小石塊落入溝中,格薩爾王見此石塊不大,不為后患,就默念咒語,法力符石,保佑附近生靈不為自然災害和妖魔鬼怪所侵。后人為此建三角山門,意為開辟通道之象征。溝中的巨石棱角分明,為神力所禱之物。山門樹軀之上“拉尕山”名,系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所題寫。
赤壁神窟——距拉尕溝口約3.5公里,長約70多米,頂端最高處距溝底約40多米,溝底最窄處3.8米,約成型于1億年前,為進拉尕溝、拉尕山咽喉要塞。峽谷中部東壁七八米高處有古人和仙女相依相偎之形象,輪廊清晰,栩栩如生。相傳,拉尕山古時為蠻荒之地,妖魔猖行,古人苦不聊生,格薩爾王與王妃從白龍江源頭郎木寺到此后驅妖鎮魔,始見平靜。格薩爾王離去時,留下一侍女與當地古人之王成親,協助管理此地。格薩爾王離去后,妖魔旋又興起,此侍女同古人之王與妖魔奮力相拼若干時日,將妖魔逐下大山,逐出山外。為防魔孽入侵,保山上村民(古人)太平,兩人在此要塞處日夜長相廝守,并在崖下鑿石窟燃火驅寒,時間一長,他們就永遠地定格在這里的石壁上,成為此地守護神。此峽冠名“赤壁神窟”。
神水經輪——位于拉尕山溝口上游約4.4公里處。路北有一眼泉水,長年流淌,四季不涸。路南有一經輪,內裝嘛呢,由神泉水帶動,為民祈福。傳很久以前有一段時間,這里久旱無雨,大地干枯。一幫回歸山里的拉尕山人走到這里干渴力竭,他們在這里席地而坐,心中默默祈禱蒼天能降甘霖。隨行的馬匹為主人的困境而感動,掉下渾濁的眼淚。馬匹用蹄子在崖下踢刨,競刨出兩眼泉水。主人因此而飲水、得力,才終于回到山上。